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報壇「霹靂火」李燄生
(1897-1973)

     「生歷憂危,但以堅貞見志。死得清白,不藉權貴增榮。」這對輓聯,可說是民國報人李燄生的一生寫照。他文如其名,在報壇有「霹靂火」之稱,五十年代又以筆名「馬兒」在香港政論界名噪一時。最近台灣獨立作家出版社重新編印他在一九五四年出版的《吳國楨事件》,新書取名《吳國楨事件解密》,使李燄生這個久違了的名字重現公眾視野。

       李燄生原名李松影,又名李培松,廣東防城東興鎮人(18978月,東興鎮撥歸廣西壯族自區),早歲追隨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從事革命活動,活躍於新聞界和文藝圈。一九四九年大陸陷共後南下香港,由於性情耿直剛烈,不滿蔣介石獨裁,又痛恨中共暴政,經常左右開弓,對兩黨作出尖銳的批判,以致同被兩岸政權排斥。
      
           《吳國楨事件解密》的編者介紹此書時指出:一九四九年,岌岌可危的國民黨為了爭取美國援助,起用了留學美國的原上海市長吳國楨(19031984年)擔任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即便氣氛緊張,吳仍不畏對抗橫行的警權、軍權,甚至蔣經國主掌的情治系統。但隨韓戰爆發,美台合作穩定,蔣氏父子對吳國楨的「大逆不道」就難再容忍。一九五四年吳國楨在美講學時,國內便傳開他貪污的風聲,各大報紙立刻隨之起舞,呼籲吳國楨回來面對。

     吳國楨也立刻在美國還擊,大談台灣的一黨專政,又投書批評蔣介石故步自封,還建議他送蔣經國來美學習,以免阻礙台灣民主發展。一連串大動作不僅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連海外的胡適都忍不住去信筆戰。吳國楨事件如火如荼之際,少有人敢為吳國楨仗義執言,只有李燄生秉著良知勇氣,在香港的《超然報》撰文力挺吳國楨,呈現了當時仍為禁忌的事件經過,更針砭蔣氏政權的缺失。此書除了李燄生彙集的《吳國楨事件》全本,並彙編數篇事件期間的剪報、評論、胡適與吳國楨的信件往來,及五十年後對兩人筆戰的重新評價,並收錄李燄生妻子呂媞對亡夫的深情追憶。
         
 李燄生與妻兒合照,後排為李勇
         李燄生一生有三段婚姻,育有三子四女,其中一名兒子李勇亦是報界中人,在六十至九十年代先後在台灣、香港和美國從事新聞工作。他表示,李燄生一八九七年出生於家鄉東興鎮的一個小商戶家庭,幼年入讀私塾,在當地的東興中學畢業後轉到上海和廣州發展。二十年代協助國民黨元老廖仲愷宣傳革命,在《國民新聞》、《民國日報》等多份報章擔任編輯和主筆,由於他的舊學根底深厚,見解精闢、文筆辛辣,很快便成為出色的政論家,在筆戰中經常擔任重炮手的角色。

        在聯俄容共和民生政策等立場上,李燄生與廖仲愷同被視為國民黨內的左派。廖在一九二五年八月遇刺身亡後,國民黨內的左派受到排斥。李燄生與廖仲愷的重要幹部甘乃光等數百人,在廣州成立「中國國民黨左派青年大同盟」(簡稱為LY),表明支持三民主義,及向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為CY)發表〈給CY的一封公開信〉,跟中共劃清界線,又撰文論述孫中山三大政策,指摘共產黨擅將容共政策改為聯共政策。其後為加強輿論宣傳,創辦了《國民周刊》和《青年戰士》,與共產黨的《嚮導》和《少年先鋒》在理論上大唱對台。

         然而,國民黨在一九二七年四月發起的清黨行動,李燄生亦受波及,需亡命香港、上海等地,逃避追捕。翌年,在反對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支持下,李燄生在上海暗中經營《硬報》和《革命日報》,宣揚推動黨內民主化的主張,期間並曾擔任汪精衛的幕僚。往後數年,國民黨內鬥激烈,政客、軍閥橫行,互相攻訐。直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黨才轉趨團結,經歷連番政海風波,李燄生已厭倦官場生態。一九三二年,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李燄生認為他立場飄忽,任人唯親,因此決意退出國民黨。一九三三年他獲張發奎資助,在上海創辦《新壘》文藝月刊,專注文藝教化工作,並以無黨派的身份評論時政。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攜家眷撤退到西南大後方的廣西,出任廣西省綏靖公署參議及省政府參議員,並繼續從事新聞工作,曾在梧州創辦《新人報》三日刊。當時廣西的桂林是戰時文人薈萃之地,出版業蓬勃。他與另外兩名政評人任畢明和祝秀俠,在文化圈有桂林三傑之稱。抗戰勝利後,李燄生重返廣州,任《粵華報》主筆,創辦《小廣州人報》(三日刊)及《新夏月刊》,出版《呼氣草》、《閒人散記》、《陳璧君外史》等著作。一九四九年十月,李與新婚妻子、書畫家呂媞及部份子女南下香港,寄住在粉嶺黃崗山一家佛堂的石屋。

         李勇回憶,來港初期,生活極為艱苦。他和兄長當時只有十六七歲,不但無法繼續學業,還要當小販維持生計,幼弟李莊亦因家貧延誤就醫而夭折。逢此家國巨變,李燄生對國、共兩黨更為不滿。他認為國民黨誤國,沒有實踐三民主義,愧對孫中山;而共產黨則是通番賣國,謀財害命,禍國殃民,應推翻消滅。李燄生其後以「馬兒」為筆名,先後在《自然日報》《超然報》《呼聲報》《真報》《工商日報》等報章撰寫專欄或時評,便不斷表達他這種看法,貶國斥共,但始終以中華民國國民、孫中山的信徒自居。

        「馬兒專欄」的文章最為當年讀者讀者關注的,莫過於一九五一年底與與曹聚仁的論戰。李曹二人早在二十年代認識交往,但曹聚仁來港後,自詡中間偏左,發表很多支持中共的文章,又羨慕郭沫若、推崇毛澤東,令當時任職《自然日報》的李燄生十分不滿,撰文駁斥。這場涉及政治和人生的筆戰吸引不少讀者追看,《自然日報》因而而銷路大增。其後還有出版社將雙方文章輯錄成書,取名《與曹聚仁論戰》。


       儘管李燄生成了《自然日報》的叫座專欄作家,卻因李燄生在一九五三年發表批評李宗仁無才無德的文章遭《自然日報》腰斬,雙方關係破裂,李憤而辭職,跳槽《超然報》後,把那篇登了兩天便被抽起的〈斜陽又晚的李宗仁〉原文及後續分十天發表。李在文中指摘李宗仁前秘書程思遠,為了拉攏李宗仁投共,一直從中作梗,阻撓該文面世。

        李勇表示,奉中共之命在香港活動的程思遠,曾手持巨額支票,親到他們在粉嶺的住所會晤李燄生,要求他收下支票,停止再發表攻擊李宗仁的文章,但遭李燄生嚴詞直斥。到了一九六五年七月,一直寓居美國的李宗仁終被中共成功統戰,由程思遠陪同返回大陸定居。

        李燄生在大陸時,常以「馬浪蕩」為筆名,來港後改用筆名「馬兒」,是取三國時曹操的兩句話:「馬兒(指蜀漢大將馬超)不死,孤不得安」,以及俗語「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之意。前者以政論猛將自居,後者則諷刺當時的報章老闆刻薄,既要好文章,稿費卻微薄。


        即使生活清貧,李燄生依然故我,擇善固執,在當時立場壁壘分明的香港報界自然處處碰壁,難受重用。從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他在報章的「地盤」逐漸減少。後得一些朋友資助,他辦過《正義日報》與《風雲茶座》雜誌,先後出版了《汪精衛戀愛史》及《馬兒文章乙集》等著作。他曾想撰寫回憶錄,可惜未遂其願,便因肺癌在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八日辭世,終年七十六歲。         

        其妻呂媞在一篇悼念他的文章中表示:李燄生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嬴得無數朋友的支持和鼓舞,縱使有人對他指摘,也不能消除別人對他的深切懷念。

2014年9月號首發


香港東方日報前總編輯馬松柏2001年出版的著作"香港報壇回憶錄",內有一章提及馬兒的逸事。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鐵漢萬人傑(陳子雋)
1917-1989

萬人傑五十年代與家人合照(萬人傑太太提供)

      近年中共對香港的制肘和影響越趨嚴重,從政治選舉到購買嬰兒奶粉等日常生活問題,香港人都飽受來自大陸的壓力,以致民怨沸騰,激起新一波的反共思潮。在網上討論區,不時有網友提及香港已故反共報人萬人傑,及把他的精警言論上載分享,可見萬人傑雖已離世二十五年,他的名字依然深深印在不少港人的記憶中。適逢近日萬人傑太太何智明從美國回港探親,筆者專訪何女士及多名昔日萬人協會的會員,並隨他們到萬人傑的墓地致祭,追思這位在六七暴動期間名噪一時的反共健筆。
        萬人傑原名陳子雋,廣東番禺人,一九一七年生於廣東。他在十兄弟中排行第五,還有幾位兄弟也在香港從事報業工作,包括六弟子多,為漫畫家,報紙副刊編輯、七弟子龍,曾任職快報編輯主任、九弟子靜,為記者和影評人。一門四傑,成為報壇佳話。

        萬人傑的父親三十年代在香港利舞臺任職宣傳畫師,因家貧,萬人傑在廣州廣雅中學初中畢業後便輟學,到香港隨父謀生。一九三三年進《大光報》任校對,那時《大光報》的社長鄭水心對這位勤力聰敏的十六青年十分賞識,提拔他為助理編輯,逐步擔任採訪和編輯的工作。香港在二次大戰中淪陷後,《大光報》遷至粵北韶關營運,萬人傑隨大隊北上,擔任總編輯及粵北分社社長。

        抗戰勝利後,萬於一九四六年重返香港,先後任職《工商日報》、《華僑日報》、《星島晚報》和《中文星報》,除了負責編務、撰寫社論和政評專欄,他四十代後期已開始以「俊人」為筆名,寫了大量文藝言情小說,多是先在報章發表,後出版成書估計超過二百三十多本。「俊人」這筆名走紅後,萬人傑於五、六十年代,曾與友人在旺角合辦俊人書店。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其中由岳楓執導,樂蒂主演的《畸人艷婦》,一九六一年在亞洲影展中獲最佳編劇獎。
        何智明在戰後經朋友介紹,與萬人傑認識,一九四七年結婚,育有一子一女。她形容丈夫個性剛直仗義、不拘小節、嫉惡如仇。一九六七年初,他眼看中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禍延香港,便棄寫文藝小說,開始用萬人傑這筆名,專注在《星島晚報》撰寫《牛馬集》、《左道旁門》等政論專欄,強烈批評中共禍國殃民,煽動香港極左勢力,在香港製造事端,破壞社會安寧。那些擲地有聲的文章,迅即得到廣泛支持。他與當時經常在電台節目譴責左派暴行的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原名林少波),堪稱那年代的反共健筆和名咀,亦因而成為左派暴徒的眼中釘。

        同年八月廿四日,林彬與堂弟林光海駕車上班途中,慘遭伏擊。兩名扮成修路工人的凶徒截停林駕駛的汽車後,放火將二人燒死。萬人傑同樣亦接獲死亡威脅,但他堅持留在香港,繼續對左派暴行口誅筆伐。
        林彬逝世後兩個月,他針對毛澤東用來迷惑人心的《毛語錄》,出版《萬人傑語錄》與之大唱對台。十一月五日又創辦政論周刊《萬人雜誌》,邀請漫畫家嚴以敬(筆名阿虫)設計封面,張贛萍、何家驊(筆名岳騫)、程靖宇(筆名今聖歎)、焦毅夫、何水申、曾憲光等名家撰文。甫出版,便大受歡迎,銷路節節上升。他不時聯同一些作家與支持者茶聚,研討時政,期間有人倡議成立萬人協會,以團結更多力量。該會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八日,日軍侵佔中國東北的紀念日正式成立。
    資深會員陳先生表示,讀萬人傑的文章,常感到一股浩然正氣,抒發出自己的心聲和鬱結。協會那時凝聚了各行業市民,人才濟濟,高峰期,會員多達千餘人。萬人傑在一九七五年七月七日,日軍發動侵華的盧溝橋事變紀念日,再創辦《萬人日報》,得到很多會員無私支持,他們除了協助萬人傑處理出版業務,亦定期舉辦研討會,及發起聲討中共惡行的抗議活動。
      一九七五年由大陸移居香港的作家劉濟昆,數年前曾在其報章專欄指出:來香港後讀過反共文章千萬篇,罵得最出色的莫過於萬人傑,他寫得比蔣介石更好,左派寫手望塵莫及,中共實有必要研讀《萬人傑語錄》。他十分贊同萬的說法:「站穩反共立場,但不唱反共八股,也不做罵街潑婦,我們是在人性方面反共,以理性態度反共。」
        就在《萬人日報》面世前一年,萬人傑遇到人生一次重大打擊,他的兒子孝昌不幸因癌病去世,年僅廿四歲。何智明表示,一對子女都品學兼優,長女孝晶考取獎學金到美國攻讀物理,之後發展自己的舞蹈事業。兒子在六九年到美國修讀電機工程,抵美七個月驗出患上肺癌,但他奮發自強,一邊積極接受治療,與癌魔搏鬥,一邊努力完成本科和碩士課程,取得優異成績。在逝世前一年多,還回港協助父親籌辦《萬人日報》。
        為人積極的萬人傑雖然承受喪子之痛,但他化悲痛為力量,以兒子之名,設立助學基金,為有需要的優秀學生提供資助。他並把這次家庭變故撰寫成書,名為《永恆的愛》(另有一版本名為永不死亡的愛)。台灣中央電影事業公司一九七七年根據此書拍成同名電影,由丁善璽導演,盧燕及賈思樂分演母子角色,1978年10月獲得第廿四屆亞洲影展的最佳劇情影片獎。

        到了八二年中,心力交瘁的萬人傑突然中風,腦部、左手左腳均受影響,無奈退休,專心療養身體,兩年後移居美國波士頓與女兒團聚。何智明表示,丈夫雖身處海外,依然心繫香港,關注中國局勢。在家人悉心照顧和鼓勵下,萬人傑在八七年夏天重出江湖,為美洲版的《星島日報》撰寫專欄,品評時政。

        一九八九年北京爆發學潮,萬人傑支持一些學生提出「要革命不要改革」的主張,認為中共黨性殘酷,如果這次民運不能令中共放棄權力,重建政治架構,必會換來鎮壓報復,後果堪虞。他還為此與幾名友好寫了份〈向北京學生致敬書〉,闡述其觀點,在波士頓僑學界支持北京學運的聯會上宣讀。豈料遭到一些左派,甚至是當時滯留美國的大陸自由派人士,包括劉賓雁等評擊,雙方一度在華文報章上展開筆戰。而往後局勢的發展就一如萬人傑所料。

        同年十二月底,萬與家人回港探親,寄住朋友家中。在聖誕前夕的平安夜,他與多名好友聚舊後,或許心情興奮,無法入睡,獨坐在廳中看電視,不久便被發現暈倒梳化上,悄然告別了人間。何智明說:「他到底是屬於香港的,直到最後一口氣都要回到香港!」
        何智明其後與萬人傑一些在美國的好友,於一九九三年成立萬人傑新聞文化基金會,將萬的遺產每年所得利息收益作為獎金,頒給為中國民主自由奮鬥的人士以表揚他們的貢獻十五年來共有四十多人獲奬。由於種種原因,基金會已於二○○七年結束但何智明深信,萬人傑生前追求民主自由、批判獨裁政權的信念,會長存人間。當下的香港,更需發揚萬人傑的不屈精神和鬥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4AA7f1xAI


2014年1月號香港開放雜誌

女兒孝晶懷念父親的文章


萬人傑語錄摘篇








悼念萬人傑